臺灣環境資訊協會長期投入淨灘及海洋廢棄物監測,數據顯示,海洋廢棄物排名第1到5名分別是「免洗餐具」、「塑膠袋及紙袋」、「玻璃飲料瓶」、「吸管、攪拌棒及封套」、「瓶蓋」。
由楊皓宇等多位大學生組成的環保團體Somebody,走入夜市拍攝紀錄片,短短5分鐘內,人們就丟棄了116個塑膠袋!Somebody和看守臺灣協會去年在臺北推動「公館商圈無塑計畫」,學生們挨家挨戶勸說,請店家不要提供塑膠袋,得到攤商與消費者的熱烈迴響。
團隊負責人臺大園藝系三年級陳裕元形容,他們是「一群想把自己塑造成超人的環保藝術家,日以繼夜地消滅塑膠袋巨獸?!?/div>
在公館商圈經營飲料店的蔡美春是推動無塑商圈的核心人物之一,她說,店家如果多問一句「你需要塑膠袋嗎?」消費者會把這個觀念放到腦海裡,少用一個就少一點對環境的危害。
近半年來,觀光重鎮宜蘭礁溪開始有店家在門口貼上「無塑商圈」認證貼紙,不主動提供塑膠袋。貼上貼紙的那雙手,正是礁溪國中3年4班的同學。
學生發起獲得迴響
「老板你好!只要您主動詢問消費者是否需要塑膠袋,我們就會在FB粉絲團幫您宣傳,鼓勵消費者來對環境友善的商店。」中學生設計說帖,稚嫩的聲音反覆游說,目前已有28個商家加入無塑行列。
帶著學生實作「4ever珍愛地球」的導師詹青蓉帶學生淨灘、淨山、打掃社區,作垃圾分類與回收。國中生還騎著單車到礁溪3所國小,與小學生玩環境教育有獎徵答,「從學弟妹崇拜的眼神裡,發現自己做的事情是真的有價值?!弓h保小尖兵挽起袖子,設計活動走進商圈向大人推廣無塑觀念,獲得不少店家鼓勵打氣。
10幾年沒用過塑膠袋
大學生、中學生為了愛護地球宣傳無塑理念,一般人如何在生活中落實?志工葉美玉是慈濟人中知名的無塑達人,她隨身必備三寶「杯、碗、筷」,10幾年來不消費任何一個塑膠袋,而且樂在其中。
除了盡量避免外食,出門買菜時會自備好購物袋,并事先組合好大、中、小等尺寸不一的餐盒,裝不下的菜,就不買了。如果看到想吃的點心,隨身沒有自備容器,就不買了。堅持無塑的好處就是,66歲的她仍然身材勻稱,10幾年前的牛仔褲到現在還能穿。
臺灣環境資訊協會工作人員個個都是「提鍋」達人。廚房、辦公室裡放著不同環保餐具,每個人力行「生活無塑、簡單提鍋」守則。
綠色辦公室有創意
發起「友善環境工作守則」的許惠婷在環資工作2年多,1年前率先開始推動辦公室自備餐具活動,「本來只有自己做,后來同事間慢慢互相影響」。提鍋風氣一啟動,同事逐步「研發」拿鍋子買鹽酥雞、大桶子買飲料、棉布袋買麵包等絕招,激發創意又好玩,綠色辦公室渾然成形?!傅昙业谝淮味紩樀剑晳T后很開心。」消費者自備食器,店家也會友善回應。
一般人以為自備餐具是件麻煩事,但許惠婷拿出自己的餐具盒,及可摺疊、重複使用的購物袋,她強調「隨身攜帶其實不占空間」。
許惠婷主動拒拿塑膠袋的行為,也影響了周遭民眾,「大家都知道少拿一個袋子不麻煩」。若每個人都有自覺,一天少拿一個塑膠袋,臺灣1年可減少84億個塑膠袋,算完自己也嚇了一跳。
標簽: